“春天花会开,鸟儿自由自在.....” 早春三月的青岛,仍略带些寒意,桃未红、柳未绿,不过扑面而来的春风,已经让我听见花开的声音,一派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正浮现于我脑海。
差不多有四个月没有写投资类文章了,主要是近期没有太多的思想波动,投资理念方面的东西在以前的周记和去年开篇《稳稳的幸福》中已说的太多,总是老生常谈或者煲些心灵鸡汤,实则没有太大意义,既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,也不能令读者有新的启发。由于我现在实践的是第二套投资体系,十年左右为一个周期,对股市的关注自然不会像以往那么频繁,所以思想上要产生一些碰撞和灵感,通常也需要较长时间,只有当这种思想上的火花积累到一定阶段,并经过充分沉淀后,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流畅自如,发人深省。另外,今年开始保持着每天阅读和运动的良好习惯,占用了不少日常时间,也就腾不出多少精力在写文章和社媒互动上。
第二套投资体系推出后,从留言反馈来看,似乎很多人从内心不怎么认可,主要是他们觉得这样积累财富的速度太慢,他们希望的是快速滚雪球,因而更青睐此前的第一套投资体系,也就是成长股接力的模式。实事求是地讲,第一套体系对个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,需要你眼光足够敏锐,分析足够精准,操作足够果断,还得赶上一定的运气,我估计90%的股民可能都难做到。高成长股的PE普遍都较高,如果未来不能持续保持相应的高成长,甚至企业经营开始走下坡,或是踩到致命性的地雷,那日后遭遇双杀的过程将非常惨烈,尤其是注册制推出后,这类风险会变得更大。所以在你希望按我的第一套体系追求高收益之前,务必先客观做下自我评估,看看是否符合我所说的上述条件,如果只是一味地眼高手低,将来十有八九会沦为成长股的炮灰。至于第二套投资体系,虽然给人的感觉会比较慢,殊不知“慢即是快”,只有行的稳健,走的扎实,少摔跟斗,这样才能在股市走的长远。我在那篇文章中说的也只是个假想模型,并不意味着你买入年均10-20%增长的股票,就只能实现10--20%的复合收益率(事实上能做到这个收益率也算是出类拔萃了),实际操作中会有着更大弹性。因为很多事物的变化经常会超出我们预期,比如某只股票因长期受市场冷落被低估到令人发指,这时你就相当于在买折上折的商品;某家公司由于多年的深耕厚植,遇到良好的发展机遇后,从过去多年的稳健增长跃升为阶段性的高速增长,这时你就能叠加部分成长收益;随着市场风口的变化,某些长期被机构冷落的优质股票,突然成了市场的热点和主流,可能就会走“严重低估--相对低估--估值合理--估值偏高--估值过高--泡沫疯狂”的流程...诸如此类,都能给参与者带来足够宽泛的套利空间,从我此前举例的伟星和鲁阳近两年的表现就可见一斑。以我自身为例,自21年正式迈入全新的A股投资模式,约9成仓位都是按新体系的标准来筛选配置,虽然期望值没有多高,但实际收益却远超预期:2021年收益率接近40%,22年上半年延续了高增长,但4月份开始大幅下回撤,全年缩水约7%,不过今年一季度又再度大幅回升,到今天收盘账面盈利超过50%,就目前来看这三年的复合收益率并不算逊色。虽然两套体系在策略上有着很大不同,但实质上有些殊途同归,都是根据客观现状,把各种资源(精力、资金、经验、市场环境等)进行合理有效的组合配置。这种配置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,就像波尔多葡萄酒混酿一样,每年的葡萄品种和占比会因气候、工艺等因素而有所改变,目的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酿出好酒。股市里的竞争可以说异常残酷,很多时候我们的竞争对手从表面看要比我们要强大很多,但如果你轻易就示弱,只想着对手吃肉你跟着喝点汤,那很容易成为被收割的韭菜。不过要是能像田忌赛马那样,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,扬长避短,不管对手多么强劲,还是有希望打败他们。早些年我曾在博客中分析过,普通小散和机构之间的优劣势,并得出散户完全有能力战胜机构的观点,这在一些优秀的个人投资者身上已得到验证,有的甚至还被机构挖走成了顶流。同样的思路,人到中年,个人精力和反应速度自然无法跟年轻股民相抗衡,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也会变慢,但中年人的视野宽广,经验丰富,处理事情很少再像年轻时那样冲动,更趋冷静和理性,这些正是年轻股民所缺乏的,基于这些考虑,我的第二套体系也就应运而生。
第二套体系从想法诞生到正式实施,也是个漫长的过程,差不多用了5年时间。熟悉我的人都知道,2015年夏天我曾宣布从A股退休,从此不再把股票当作我的人生事业,而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爱好。总的来说,我在股市的经历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,每个阶段所追求的东西都不一样。第一个阶段,是探索。寻求一种适合自己在股市的生存之道,所以这个阶段尽可能地多去尝试、思考、学习和总结,反复试错并自我纠正。第二阶段,是实践。搭建好适合自己的投资体系后,努力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和操作中的弱点,尽量做到知行合一,在能力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去捕捉市场机会,直到实现财富自由。在2015年之前,我已经完成了这个过程,也实现了最初的梦想,因此就选择了隐退,不再公开谈论A股。隐退之后,并非完全不再关注股票,而是不像以前那样以收益为主要目标,更多地会考虑到身心健康、兴趣爱好、处世哲学等综合性因素。所以我投资的第三个阶段,将其定义为升华。既然是升华,肯定就不能简单重复以前的模式,不过刚开始我也颇感茫然,下一步该怎么走也是一头雾水。先是尝试了几个新的方向,但要么非我所擅长,要么兴味索然,最后决定统统放弃,彻底休息一段时间,于是便开启了长达数年的环球旅行。通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活体验,以及跟当地民众的一些交流,让我对很多事情产生了新的认知,也受到了不少的启发。由于旅行的时差与美股交易时间吻合,加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,在2016年夏天我正式进军了美股。在美股市场这几年的摸爬滚打,既有着成功的喜悦和兴奋,也有不少的煎熬和切肤之痛。不过总的来说还是收获颇丰,这种收获不只是体现在账面收益上,更多的是拓宽了我的视野,提升了我研究企业的高度,让我在思路上有了较大转变,对上市公司的潜在风险有了更健全的认知。从自身角度来看,我参与美股的这几年,与其说是开辟了一个新的投资战场,倒不如说是在股市的一次充电和出国进修,而且还拿到了高额奖学金。未来的A股,虽然不可能完全美股化,但很多方面也会借鉴美股的一些特征,比如目前推行的注册制,还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财报季电话会议等等。有了多年的美股投资经历,A股这些新套路对我来说完全就是轻车熟路,所以在A股未来的预判方面,或许我会比一般人更具优势,也能做好更为充分的应对。基于以上这些因素,我的思路越来越清晰,给自己在股市的角色新定位日渐明朗,第二套投资体系的框架也慢慢浮出水面。在新体系的酝酿过程中,A股出现过几波我能力范围内的投资机会,比如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的行情,但我不并想再走老路,在新的体系完全搭建好之前,更多地选择了观望和思考。我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工,只要等新的体系成熟了,股市里必定有源源不断的机会。到了2020年,受疫情影响我选择留在了南半球,由于跟国内几无时差,我对股市的关注焦点再度回到了A股,而此时新体系的整体思路和结构也基本形成,只是还需要通过市场来验证,于是试探性的建仓了两三只股票,其中一只就是曾公开过的鲁阳。经过近一年的实践,我大致可以确定这套体系对今后的我非常适合,未来只需在细节方面做些修改和完善即可。一切准备就绪,我便开始按照新体系大量布局,并将2021年定义为我新的投资元年,同时打破了多年不公开谈论A股的习惯,偶尔在微博提一下新的投资理念。当时曾以鲁阳为例,简单谈了下我的新思路,可惜大多数人都只盯着股票本身,并没有去分析背后上涨的原因和逻辑,也没循着我说的思路去找其他被低估的优质公司。事实上那段时间由于机构疯狂抱团所谓的核心资产,导致很多优质的股票走势低迷,估值低到令人跌破眼镜。比如我今年涨幅很好的一只重仓股,尽管持续多年保持着稳健增长和高分红,当时的PE最低却不足12倍,被市场极度的边缘化。由于新体系第一年就给了我超预期回报,我便打算将这些心得以文字的方式整理后分享出来,以便能给有类似需求的人一些启发。于是2022年春节期间,我就宣布了所谓的“复出”,计划每月发布一篇投资类文章,首篇就是对新体系的详细介绍。文章发布之后,从点击量来看,反复阅读过的人应该还是不少,只是透过文章后面的评论以及其他帖子下的留言,感觉真正领悟到精髓的人可能不多。像有些人留言,提了一些按这套体系选出的股票,我偶尔挑了几个大体看了下,很多都只是是简单考虑了PE和分红,却把最核心的"长期增长确定性”因素抛诸脑后,甚至还选出一些周期性强的股票(我在文章中还特意强调周期股不适用)。此外,令我有些哭笑不得的是,虽然我已毫无保留地分享了我新的方法和思路,但依旧有很多人想方设法来打探我的持仓,不知道他们是因为极度不自信还是出于懒惰,如果总是想等着现成的投喂,那就永远都没办法成长。在通往财富宝库的门口,明明我打了一把钥匙给你,你只需要弯个腰捡一下,就能发现很多的宝贝,所以我还是建议自己动手、丰衣足食,靠自身能力赚来的钱,花起来也会更加心安。
如今随着注册制的实施,股票供给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,今后应该很难再现齐涨齐跌的整体行情,取而代之的是板块和个股之间的分化。这种状态下难免会有部分优质股因机构无暇顾及而成了漏网之鱼,由于长期缺乏资金关照,可能导致估值严重偏低且走势疲弱,常常会被股民视作“垃圾”。但如果能有效运用第二套投资体系,就不难从这些“垃圾”堆里找出宝贝,而且还能以低廉的价格从容买进,后面所要做的主要就是耐心等待,坐享价值回归和高分红的双重收益。也许有人要说,公司即便再好,如果始终不被市场待见也是白搭,会长期被边缘化,我想这个担心应该有些多余,只要公司在持续稳健增长,早晚都有价值回归的那天,乌云不可能永远遮住太阳。不过大多数人估计没有这个耐心,他们会觉得“等不起”,由于现代社会节奏飞快,人们普遍都浮躁和焦虑,宁可走捷径以及各种卷,也不愿沉下心来认真做好一件事。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不仅体现资本市场,似乎很多行业都存在,比如做产品的大都缺乏工匠精神,为了赚快钱,不惜粗制滥造或者山寨模仿;搞研发的不肯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,索性等别人研发成功后再巧用“拿来主义”,在他们看来,这样既省却了高昂的投入和漫长的等待,还能立竿见影甚至“弯道超车”;至于那些混迹于股市的各色股民和机构,更是在乎所谓的机会成本,很少有人愿意从企业长期发展和回报的角度来进行布局。
对当下这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,我也曾做过一些思考,个人觉得主要还是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,整个社会对金钱和物质过度推崇,同时大多数人又缺乏积极的人生信仰,当生活节奏加快时,完全没有时间去做深度思考,更多的只是随波逐流,相互比较。一方面物质欲望在膨胀,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又在萎缩,这种极度的不协调很容易让人感到焦虑和空虚,人的安全感也并不会因物质条件的改善而同步上升。幸运的是,我到目前还没陷入到这样的怪圈,始终都保持着自己的人生信条和处事哲学。我理想的人生状态,是能将物资与精神结合在美妙的和谐之中,不为任何一方所困扰。对我来说,能找到一件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情,把它做好、做精、做到极致,那这一生将是非常有意义的。人的一生十分短暂,如果很多东西都只是浅尝辄止,就会像浮萍一样没有根基,几十年的光阴在东摇西荡中转瞬即逝。但是如果能长期专注一个领域,不断的自我突破,你又会觉得人生很漫长,尽管随着年岁增长,我们的容颜在苍老,身体肌能在衰退,但是每当我们突破一个平台,就会向上打开一片更为广阔的空间,这时你的人生又会充满新的希望。长此以往,一步一个台阶走过来,你会感到自己的人生非常充实,而且始终是在往上发展,直到生命停息的那一刻。出生于1932年的勃艮第“女王”拉露女士(Lalou),一辈子的精力都献给了酿酒,至今都还没退休。59岁时她开始打造自己的葡萄酒王国,从此缔造了一个新的传奇—勒桦酒庄(Domaine Leroy)。由于她的特立独行和长期专注,而且永远不满足现状,不断创新,勒桦酒庄酿制出了一款款生命力极长的美酒佳酿 ,为爱好者推崇备至,成为与罗曼尼康帝分庭抗礼的酒庄。这些年勒桦葡萄酒的价格也是扶摇直上,一瓶难求,神一般存在的拉露女士,已经让人完全忽略了她的年龄。还有我们熟知的股神巴菲特,以及刚刚在60岁夺得奥斯卡影后、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裔女演员杨紫琼....这些都足以说明,只要我们长期专注去做一件事,年龄基本上不是问题。
虽说我的兴趣爱好较为广泛,但这辈子真正想做好的事也只有股票投资。说起来我从来都没有过什么远大理想,也没什么要追赶的目标,因为我一直都很清楚自己只是个普通人,并不比周围的人聪明。但普通并不意味着对自己要求低,我自始至终的目标,就是能在现有基础上再往前迈一小步,通过持续地努力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,争取做个不平凡的自己。在股票投资这条道路上,可以说我现在是再次突破了平台,为自己打开了另一个全新的施展空间。在新的空间里,我仍将一如既往地学习、思考和总结,夯实当前的基础,为若干年后往更新更高的平台突破积蓄能量。虽然现在尚未到真正意义的收获期,只是听到花开的声音,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,必定是硕果累累,希望下一个春天,我能用原由子的《花咲く旅路》(花开在旅途)作为文章标题,来描述我那时的心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