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学院

向高人学习,少走弯路
—— E学院

祝我生日快乐——我在转型价投前的一些炒股经历 2022-05-28

        本月发布投资长文的日期,恰逢我的农历生日,这让我想起2015年生日时,在雪球公开发表的那篇周记。一转眼已过去7年,时光真的是飞逝如电。发那篇周记时,应该是我在股票投资圈人气最旺的阶段,尽管当时粉丝数量只有现在的一半,但那两年小市值个股在市场极度狂热,我又被作为成长派代表人物让一些媒体和股民广为宣传,实际影响力要远大于现在。文章发布之后,我就宣布从A股隐退了,因为股民的过度追捧,对我正常的投资和生活日渐形成了干扰,而且我历来就不喜欢成为别人眼中的焦点,所以绝不可能为了去做大众心中的“神”而令自己背负过多压力,一切行为都会遵从心中意愿。从这7年资本市场所发生的许多事情来看,当初这个决定无疑是明智的,假如跟其他股市大V一样利用热度乘胜追击,出书、演讲、开公众号、发私募,估计我的现状不见得会比他们好,最起码不能像现在这般云淡风轻。我想但凡真正从内心认可并关爱我的人,大都是支持我这一决定的,而非单纯建议我去走职业化投资道路。

      中国的股市从1990年开业,到现在已经走过了32年。很庆幸在97年的5月22日,在我关系最好的大学室友老赵带领下,我正式成了A股股民的一员。原本也只是凑个热闹,却不曾想就此跟股票结了一辈子的缘,而当年那些热衷于股票投资的大学同学,很多已经不再关注、研究股票,或者仅仅是将股票当做理财的一种辅助手段。对一个入市长达25年的资深老股民而言,股票已经成了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,而且在不同的人生阶段,A股对于我的意义也不尽相同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,我把我的A股投资生涯大致划分成四个阶段,其中1997-2004为第一个阶段,属于学习摸索期。这阶段的经历以前没怎么在网上披露过,绝大多数人应该都不了解,趁今年生日之际,我就来披露一些转型价值投资之前的炒股历程。

        初次接触股票,完全是出于对新生事物的好奇,同时又觉得会对自己所学的经济专业有所帮助,至于赚钱,虽然当时这个需求也很迫切,但实际并没有抱太多期望。在这一阶段我几乎走了绝大多数股民所走的路:研究K线、听(看)小道消息、把握题材热点、跟随主力机构、凭感觉选股等等,唯一没有的就是迷信任何“股神”,这一方面是我有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,另一方面是当时的各种专业大神都经不住长期考验。那些年我对股票的认知相对是最为浅薄的,但偏偏又是自我感觉最好的时候,特别喜欢输出自己的观点,经常给周围的人推荐股票和操作指导,属于不折不扣的半桶水。这个阶段有个最大的认知误区,就是总爱把一些偶然性的机会当成自己的能力,比如看到了某些小道消息买进股票大涨后,就以为自己找到了投资秘籍;或是凭一时的感觉买进某只股票,误打误撞赶上重大利好和资金拉抬,便误以为自己炒股水平很高。

      我至今印象最深的,就是99年5.19行情那段时间。原本在大学毕前夕,我已清掉了所有股票,上班之后虽然仍保持密切关注,但为了不影响工作,起初我并没参与。5.19行情爆发之后,单位的同事成天都在讨论股票,那会还是用BP机查看行情,然后电话委托交易。看他们水平那么业余都能挣钱,我想我这个“资深”股民不去把握机会实在有些可惜,就抽空带着股东卡去营业部开了户,开始重操旧业。由于上学期间我对科技股就很有好感,当时带着高大上科技光环的清华同方高调上市,给我的印象非常深,可惜学生时代资金有限买不起高价股。或许是出于这个情节,这波行情中我买入的首只股票就是同方,但凡经历过5.19行情的人,都还能记得当年的科技网络股有多疯狂,同方也算是当时的领头羊之一。也许是性格使然,从一开始我就能习惯在股票大涨时抱住股票,而不会像其他人那样赚了一两块就害怕,除非是股价在高位出现巨大换手。由于在大牛市抓到了主流板块,又能坚定持有上涨的股票,这次重回股市非常顺利,一个月左右市值就翻了一倍。随后我又陆续把手上能调动的所有闲钱都追加到股市,买进了东大阿派等科技股。这波行情下来我的收益率是非常高的,尽管资金体量很小,但对一个工作还不满两年的人来说,已经算是“暴富”了,这也让我有了极大的自信。但事实上当时所有的买卖,都没有任何章法,主要是凭感觉和印象,操作的随机性非常强,能赚到钱完全是拜市场大环境所赐。

       到2000下半年时,指数始终围绕着2000点上下盘整,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叫“久盘必跌”,赚钱的难度开始加大,但个股机会倒也层出不穷,尤其是垃圾重组股,更是此起彼伏。那时我一边上着班,一边利用晚上进行研究,宿舍的电脑里装了钱龙软件,每天都要查看个股异动和资金的流向,还会从相关的证券网站上看“据传XXX”之类的小道消息,然后结合K线走势进行取舍。说来也奇怪,那段时间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,再凭着自身的盘感,选出来的股票不少都马上爆发,有的甚至连续2-3个涨停。当时我对股票已经到了一种极度痴迷的程度,不管是同事还是领导,或者客户还是同学,我都很喜欢给他们推荐我看好的股票,大部分都是盘子不大且具备重组题材的绩差股(那时还没全流通,没有小市值个股这个说法)。记得某个周末有个东北的供应商晚上请吃饭,而恰好那天下午我买了证券报研究后有新发现,吃饭时就给他推荐了一只我强烈看好的华联商厦。周一开盘不久他就买进,然后去了趟洗手间,出来时居然真涨停了。这件事很快被传得众人皆知,大家都觉得我有些神奇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买我的股票,然后再推荐给他们的熟人。比如当年我买过一只盛道包装的股票,单位的同事和几个供应商客户都跟着参与,到后来我才知道,有很多和我们公司属于同行的员工及领导都跟着买过这只,而且遍及大江南北,在那个网络极度不发达的年代,这种传播力度不可谓不迅猛。没过多久,前面这位供应商的另一同事来我们办公室,也顺便让我帮他推荐一只,我就从报纸上众多股评人士荐股里,选了一只真庸(当年的股评人士)推荐的长春长铃让他买进,当时从形态上看在底部积蓄了较多的量能,股价有爆发的趋势,所以我也十分看好。此人之前从没碰过股票,但是基于我的传说马上就去开户买了这只,结果半年不到就翻了倍,而当时大盘还是处于调整,这让他对我深深佩服,就此也开始长达22年的股民生涯,最后靠航信、大华、水晶和省广这些股票做价值投资实现了财务自由。

       这两波大的机会,让我的市值迅猛增长,2001年前后那段时间,连续好几周的利润都超过我整月工资,当时内心真的是无比膨胀,完全无心工作。而偏偏那时我的工作强度又很大,每天都要联系很多业务,电话、接待、会议和应酬源源不断,整个人变得非常暴躁,经常乱发脾气。有一天实在不堪忍受,就向公司提出了辞职。公司领导自然是不希望我离开,那时单位里像我这样级别的名校毕业生很少,而且实事求是的讲,我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也都相当不错,于是给我做了一番挽留的思想工作。冷静下来后,我仔细想了想,辞职可能也是一时的冲动,毕竟还没找到下一个归属,而且我当时的工作也令很多其他同事十分羡慕,于是就顺水推舟留了下来。过了一阵,有个客户所在的券商老总弄清了我的情况,便一心让他挖我去他们营业部,这真是让我喜出望外。因为大学毕业时我最想找的工作,一个是去电台做音乐节目,另一个就是去证券公司,但由于专业不对口以及各种阴差阳错,最终都未能如愿。这次机会主动找上门,我内心自然是蠢蠢欲动,跟营业部老总谈妥细节后,我又再次申请了辞职。这次公司同意了,但要求我旺季结束后再离开,不然会影响到公司正常运转,在跟券商那边沟通好之后,我也就答应到8月下旬再正式办理手续。就在我即将离职的前一个月,大盘见顶回落,指数跌去十几个点,个股也纷纷调整。而这时我的感觉也不像以前那么准了,经常一买就跌,一卖就涨,反反复复来回割肉,到离职的那天,市值较高点已缩水超过30%,对股市几乎失去信心。而去证券公司报道时,又发现从事的工作根本没什么技术含量,共事的人学历普遍不高,加上行情又较为低迷,顿时心生悔意。其实我那时也比较迷茫,完全不知道要去追求什么,当时也还没允许私募,所以就跟券商这边说离职的手续没完全办妥,等一切弄利索后再来上班。其实这也只是个借口,主要还是当时内心比较纠结。

        恰好在这个时候,有个以前的客户得知我离职,便想拉我一起成立家快递公司。公司不用我出一分钱,让我当第一大股东,占40%股份,但要负责整个公司的管理和业务。那两年快递在国内还属新生事物,不过我此前已经有过网购经验,而且参与科技网络股的炒作后,也非常看好电子商务的未来。公司开业后,以前的很多同事和客户都给了我较大帮助,凭着之前积累的人脉和我的勤奋招揽,公司业务也蒸蒸日上。可惜的是,我那时还没什么社会经验,对合作伙伴的选择不够慎重,公司运转一段时间后,我渐渐发现是被人利用了,便愤然离开了这家公司。首次创业就搞得很不愉快,我暂时也不想再去折腾,就打算先一边炒着股票,一边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。由于没了正式收入,为了让自己有安全感,我首先全款买了一套小房子。前两年炒股积累了一些资金,加上当时房价很低,而且有朋友进行资金援助,所以一切都非常顺利。等着装修完工正式入住时,股票账户市值还剩21万左右,这是我除了房产外的全部家当。我无论如何也没想到,未来的整个人生都是靠这21万,包括各项生活开支。

       失业休息差不多半年时间,突然爆发了非典,原本就爱宅家的我,更是减少了出门机会,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研究股票,然后是听歌看碟。当时家里已经装了包月宽带,可以很任性地去网上下载音乐,而不用像早前电话拨号支付昂贵的网费。正好那时天籁村之类的怀旧音乐网站和论坛兴起,里面有很多我久违的老歌和梦寐以求的专辑,这种喜悦和兴奋简直就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,每天都要登陆服务器疯狂下载,然后刻录成光盘。当时的经济实力还买不起正版CD,只能下载MP3后用电脑转刻成CD,然后用音响播放。质量好的刻录光盘基本是在京东买的,那时的京东还只是一个卖光盘和电脑周边的小网店,想不到日后成了这么大规模的电商。非典结束后,我发现自己已完全适应了这种宅家生活,每天都觉得非常充实忙碌,虽然有朋友给我提供了一些工作机会,但内心都不是太愿意,毕竟还没给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,所以就一直拖着没去,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家研究股票。每天9点准时打开央视财经频道看证券节目,那会有两个主持人给我印象较深,一个是老姜,一个是王乃伟,都比较有个性。姚振山原本是在财经网站做股票分析和个股解答的,后来不知怎么也去当了主持人,至今还在主持这档节目。当时除了看财经节目和网上的资料,也会经常上网跟其他股民交流。记得那会有个263聊天跑车,里面开了个“时时股评”的聊天室,每天都有一些人聊股票,可以大厅交流(类似QQ群和微信群),还能开小窗私聊。我注册时用了一个很霸气的名字--笑傲股市,其实那会还并不知道有欧奈尔这本书,只是鉴于前几年有过辉煌战绩,自认为炒股水平相当高,而正好之前张纪中版的《笑傲江湖》热播,就一下取了这个网名,现在回想起来,当初是有多么的无知和可笑。除了白天在263聊股票,晚上一帮股友还会相约到碧海银沙,那个年代视频技术不成熟,但可以通过耳麦语音聊天,聊股票时基本都在谈技术指标和国家政策,然后就是进行个股解答和推荐,至于价值投资都还闻所未闻。股票聊累了,有人就开始唱歌,其他人纷纷送上鲜花和礼物,跟如今的抖音直播有些类似。实事求是地讲,这样的网上交流对炒股并没多大帮助,大部分人都是无聊为了打发时间,玩了几个月后我就厌倦了,很少再去聊天。不过当时也结识了不少股友,少数几个经过沉淀后一直都保持联络,有的甚至成了现实中交往20年的挚友,网上认识的人能发展到这境界,我觉得也是够神奇的。说起上网聊天的那段时光,让我想起时时股评认识的一个股友,网名“青梅煮酒”,安徽六安人,其炒股资历比我还早,对股票的痴迷程度更胜于我。此人对股市很敏感,也特别能挖掘股票背后的一些东西,尤其是不能见光的部分。他害怕牛市喜欢熊市,因为牛市他容易亏钱,熊市反倒能赚大钱,从他给我交流的几个股票来看,的确是吻合这一特征,很多都不是按套路出牌。一谈起股票,这人就刹不住车,还经常给一些股友打电话,每月的电话费都相当惊人。刚开始和我电话交流时,我还挺乐意,因为我自己也喜欢聊股票,但很快发现这人的观点过于偏激,负能量实在太多,比如他认为上市公司的业绩全是造假,股市始终被少数群体操纵等等,到后来我转型价值投资后跟他的观点更是水火不容,为了不受其影响,我在QQ上拉黑了他。如今回头想想,此人也算是个炒股奇才,有些观点虽然犀利但也不无道理,只是路子跟我后来走的完全不一样。

       非典结束后,在一个券商朋友的帮忙下,我也混进了营业部的大户室。其实当时资金还没达标,但因为大户都有免费午餐,而且每天会有客服过来透露政策风向和一些消息,所以我也时常去营业部“上班”。大户室里基本是交易型选手,但有些套的深的基本就放着不管了,平时大家也会相互交流,给对方一些意见。有一阵我抓了几只股票短线都很猛,引起了其他大户的关注,尤其是我凭感觉买湘计算机时,几个大户也都跟风买进,很快赚了十几个点,于是我又被大户室的人当成了高手。 然而现实总是会无情地打脸,凭运气赚来的钱,最终都要靠实力还回去,随后买的几个股票,操作的都不好,不仅自己亏钱,其他人也都纷纷被套。套的时间一长,我也渐渐没脸再去大户室混了,又回归到宅家的日子。2002-2004这三年,我其实是非常迷茫的,炒股没有明确的方向,反复折腾又不见有什么起色,而当时几乎没有任何收入,所有的开销都要从股市提取,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,不过压力往往也会变成动力,能迫使人去做一些改变。我是个善于思考和总结的人,虽然过去三年没赚钱,但经验和教训却积累了不少,把这些东西汇总起来,对我来说就是一部很实用的指导教科书。渐渐我开始意识到,如果没有形成自己固有的投资体系,是很难在股市长期稳定赚钱的,于是我开始看一些国外投资大师的书,对价值投资有了较为模糊的概念,再结合之前的种种操作案例,慢慢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投资理念和心得。到04年下半年,由于一些外因的驱动,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和人生进行了深度思考,觉得不能再这样稀里糊涂的活下去了,最终在04年的国庆期间,下定决心抛弃以前的种种套路,彻底向价值投资转型。这时我的账户总市值约16万,年底时曾将账户截图给春之声音乐论坛一个叫“快乐的歌”的朋友,告诉他我的目标是40岁之前市值达到千万,然后就退休四处旅游,结果被他嘲讽为“痴人说梦”。

        此后的事情,博客上都有过详实记录,我也就不重复了。有一点我跟其他股民有着本质区别,大部分人都是觉得股票可以赚钱才去参与,而我则是因为兴趣和喜欢,到了一定火候之后,赚钱才成了水到渠成的事。这就跟我买唱片和红酒一样,并不是像那些碟贩子和酒商一样出于增值的目的,主要还是发自内心的热爱,然后再找一个较为合理的价格买进。正是由于出发点不同,面对同样的市场,我跟其他人的思路、理念和心态都存在很大差异,这些如果不是自己亲身经历,是很难学会的。很多人都希望复制我之前走的路,其实我的整个经历有着太多偶然性因素:如果当年我是在其他城市上学,如果不是室友带着我开户,我可能跟我那些碟友一样一辈子都不会接触股票;如果不是赶上5.19行情,我当年可能不会有那么大的自信,也许现在还在原公司里上班;如果不是选错合作伙伴,说不定我至今还在为快递业务忙的焦头烂额;如果非典前后的那些年,我碰巧又抓到一些牛股,说不定就不会转型做价投,仍然在跟股友一起探讨关键点位和板块热点;如果...这些太多的偶然因素,叠加在一起,才造成了我日后在股市的成绩。

       第一阶段的炒股经历,虽然已经很遥远,但却非常具备代表性,绝大多数股民都始终在我这个阶段里来回打转,很难突破。如果想要突破这个瓶颈,靠单纯的模仿肯定不行,最关键的还是要建立适合自己的投资体系,日积月累的练内功,等待契机来临,一旦遇上一波大牛市或局部牛市,你就很容易上升到新的台阶。人生的很多机遇,往往都稍纵即逝,而且是给有准备的人的,如果你平时没有扎实的积累,机遇真的来临时,可能也不容易把握住。

 

本月市场综述:

 

       A股经过4月份的大跌,本月有所企稳,大部分个股都开始反弹,只是力度有所差别。以神华为代表的煤炭板块一马当先,不少都创了近两年新高甚至历史新高,基建板块走势也非常强劲,不过类似中交地产这样的股票机构也要抱团炒作,而且尺度之大,实在让人匪夷所思,这也再次说明基金炒作是没有任何底线的。本月开始陆续收到上市公司的分红,今年的分红加起来,已经超过9成上市公司CEO 所公开披露的年薪,相当于是领了份薪水。我的理想目标,是这个十年结束后,配置几个安全的长线品种,每年收到的分红是现在的4-5倍,并保持年均双位数的增长。当然这也有个前提,必须成功经受这十年的检验,那样才会无惧任何风雨,坐享企业估值收益和分红双重福利。有了这些强大的经济后盾,就可以安心的去环游世界,实现自己未完成的一些理想。由于4月大跌时已提前用闲散资金抄了底,本月收到的分红仅增持了少量股票,大部分都用于补充流动资金。

     由于疫情封控的影响,二季度的经济指标估计不怎么好,这也会体现在很多上市公司的半年报里。不过有些公司的业绩下滑,可能只是短期现象,对长线投资者来说,要更长远的去把握企业长期发展的趋势。根据我的分析和研判,上半年持有的几个股票总体业绩应该都算平稳,受疫情的冲击相对不是太大,但目前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较复杂,长期还是要密切关注一些政策动向。A股经过这么多年的演变,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使命,我们作为市场参与者,一定要首先对A股的政策导向保持清醒认识,而不能完全去照搬西方股市的经验。

 

     美股方面,受权重股业绩不及预期的拖累,道指和纳指都出现了大幅震荡,不过后面都反弹了回来,收出了十字星。每次美股一出现大的调整,很多人就会喊要崩盘,从我参与美股开始这种呼声就不绝于耳。美股虽然这些年一直处于长牛,但个股的结构性分化其实是很严重的,绩差和成长性欠佳的股票大都在下跌,有的甚至跌去9成以上,而优质的高成长股和稳健增长的绩优股,则始终处于震荡上行的趋势,除非是严重高估或者经营上出现压力。所以我个人认为,与其成天研究是不是要崩盘,不如把心思放在个股的挖掘上,如果没找对股票,即使指数再翻倍你也可能损失惨重。

   上个月出掉LHCG后,陆续换的3只新股票,在本月初随着市场调整也出现大跌,悉数套牢。不过这几家公司质地都不错,估值也不算高,盈利只是时间问题,所以我倒没有任何担心。果不其然,到昨晚收盘,3只股票已经有两只扭亏为盈。其中一只是ENSG,这只股票之前有50多美元买进的底仓,上月增持后成了我的第二重仓股,跟LHCG一样也属于健康护理概念,整体发展的趋势很稳健,但是人工成长上升的因素也需要留意。另外一只是仿制药公司AMPH,这家公司的老板应该是对华裔夫妇,企业增速开始加快,而且有多个药品即将获批,属于我第一套投资体系里的高成长小市值概念。


文章路径:E学院 » 祝我生日快乐——我在转型价投前的一些炒股经历 2022-05-28

E学院

上涨赚金额,下跌攒份额 震荡布网格,不懂决不做
cache
Processed in 0.008855 Secon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