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学院

向高人学习,少走弯路
—— E学院

投资周记0288 你是欲留还走的风 2012-01-15

   这一周,股市发生了一些戏剧性的变化。总理的一句股市信心论,刺激了A股的神经,连续两日出现大幅反弹的行情。历来被称作“政策市”的A股市场,又一次成了百姓和经济学家的笑谈。应该说,股市跌了这么久,在空方能量持续释放之后,出现一定的反弹亦属正常,即便没有总理的讲话,其他外部事件可能也会诱发股市出现反弹。当然,总理的讲话以及证监会主席前几日抛出“投资者对市场要有信心”的观点,至少也表明了国家对股市的一种态度,就是不希望股市再继续下跌。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开始大举增持自家公司的股份,似乎也在表明A股已经严重超跌,很多股票都具备明显的投资价值了。

    突如其来的的反弹令很多投资者有些措手不及。仓位轻的股民后悔在低位时没有买进,错过了一波赚钱的机会;而满仓被套的投资者,喜悦之余又担心行情是否昙花一现,在反弹中纠结于是留还是走。周五股市再度跳水,个股又开始杀跌,投资者的情绪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微妙地转变。仓位轻的暗自庆幸,准备等待一个更低的位置来进场;而满仓被套的则后悔没有逢高减仓,对后市又开始惴惴不安。看来做趋势也还是很有意思的,你的情绪会随着股市的起伏以及你仓位的轻重而不断波动,这样你的生活就显得不是那么那么单调。只是对大多数人来讲,股市的趋势实在难以把握,很多人都以为自己买(卖)在一个最佳位置,但却总是事与愿违,因而常常心生懊恼。

   相对来讲,价值投资则会让你的情绪变得简单,只要股价在你认同的一个区间范围内,你买进就可以了,剩下的就是一边等待,一边关注企业的发展,其他和你并没有太多关联。但事实上,很多人买进股票的初衷虽然是价值投资,但内心却一直受到股价趋势和波动的操控,这样就导致持股信心不稳,始终处于一种欲留还走的状态。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:有些人买股票时,认为这家企业如何如何好,价值严重低估,买进后说要持有多长时间,到什么价位才卖出。而没过多久,你会发现他已经换成其他股票了,理由通常是以下3种:趋势走坏、短期涨幅过猛和机会成本太高。而当他发现被自己抛弃的那只股票真成大牛股后,又会再次下类似的决心,但却总是重复之前的经历,最终都未能留住一只好股票。于是,很多人就开始认为A股不适合价值投资,因为股价总是偏离价值在波动,导致投资者很难真正赚到钱。针对中国价值投资的现状,前2天有个投资人在他微博上有段很精辟的论述:“认为中国不适合价值投资,可能是因太过关注市场表面,没有深入到企业。如果有过赚20倍的经历,又淡忘了指数的涨跌,就不会有这样的感叹。A股的问题,是主流人群太投机,或者说规则和环境太有利于投机,并非完全没有价值投资,只是这样的人群太少,太孤独,太不入流,但赚钱却一点不少。”

    价值投资的信心,归根到底还是来自于企业,对企业有底了,在股价出现大的波动之时,恐慌情绪自然会少了很多。有些人在研究企业时,我发现容易走进两个误区。一是过于书面和教条,根据投资宝典上的一些理论和公式,把上市公司的数据和募投项目的盈利前景套进去,然后就测算出股票的价值。若是估值真有这么个标准模式,那价值投资未免也就过于简单了,市场也不会出现这么大的分歧。事实上企业的估值也是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在波动的,上市公司的那些募投项目所给出的盈利指标也仅仅是个参考,主要是用来给有关部门去看,我们并不能以此作为估值的依据。细心的投资者可以看出,很多上市公司的实际盈利指标,都会低于招股书和增发公告中所披露的预期。另外一个误区,就是一旦买进了某只股票,总是去搜集这个企业的正面消息,诸多的正面信息一叠加,仿佛就成了提升估值的砝码。如果对企业的信心完全建立在这个基础上,那其实是很危险的,因为你无法客观、全面地去看待企业,即使企业已经出现了不好的兆头,你还是会朝好的方面去想。我有个朋友看好的一家企业,高管纷纷减持时,他认为是公司和机构达成默契,增强股票的流动性;当公司披露的业绩远远低于他的预期时,他又认为是公司刻意在隐藏利润。一旦这种惯性思维形成,就容易忽视企业的风险,最终会造成投资失误。

    研究企业时,我们不应该仅停留在收集和整理资料这个层面,而是要通过整合、加工这些信息,提炼出有用的东西,在不断的思考和分析中,对企业保持一个全面、客观的认识。比如说我们在分析一家企业的长期投资价值时,除了对他当前的行业地位和经营状态等基本要素做考虑外,还应多多思考未来几年他究竟靠什么去成长?正如《孙子兵法》里所说,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,我们在研究企业时,也应分析你所投资的这家企业和竞争对手的优势与不足,看他是否能扬长避短,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
   劳动力成本低,是国内企业与西方企业能抗衡的一个重大优势,不过这种优势目前正逐步减弱,如果以全球作为一个竞争舞台的话,中国企业未来还能靠哪些特有的优势取胜呢?首先我考虑到的是政策垄断,比如中石油、中石化、航天信息之类的企业,但是这种企业规模普遍较大,也面临着一定的政策风险,而且有些企业还会在各个环节中对原本属于投资者的利润予以截留。第二个是靠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,比如茅台、白药、马应龙、全聚德等,只是这类企业数量有限,而且价值大都已被市场充分挖掘。第三我考虑到了技术创新,尽管中国人比较聪明,但与西方国家相比,创新意识总体比较欠缺,在很多尖端技术方面有所突破,但大都限于学术研究,真正实用的并不多。而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,则是很好的把新技术和市场结合起来,积极地引导了市场潮流。中国要达到这一水平,或许还需几代人的努力。第四,我考虑到了品牌的优势。随着中国这些年的经济快速发展,不少企业的规模得以迅速壮大,也催生出很多知名品牌。但是除了少数老字号的品牌外,我发现很多品牌的根基并不牢固,由于大多数企业的不诚信以及目光短视,国内企业的品牌优势并不明显,比如品牌价值近200亿的双汇、过100亿的蒙牛等,如果不是特殊的政策保护,只怕价值几百亿的品牌早就一文不值了。

    排除掉上述几个因素之后,剩下的几点可能是国内企业真正具备的优势。一是勤奋、刻苦。这点的确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,是欧美那些发达国家所不能比的,很多人对80、90后的那些独生子女不抱期望,但和西方人相比,大部分年轻人明显还是勤奋很多。二是技术跟进。虽然我们的技术创新优势不明显,但中国人毕竟还是很具智慧的,在技术的跟进和模仿等方面,其他国家也是远不能及。如果能缩短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,即便是被动研发,也容易一定取得成功。像百度、腾讯、淘宝等企业就是靠模仿,而富士康、水晶光电等企业由于处于领先企业的供应链体系,技术上也领先于其他同行。第三个就是中国特殊的文化与国情。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,相对于很多西方国家而言,国内企业对本土市场需求的把握和判断会更精准,这也是和欧美企业抗衡的一个优势。


文章路径:E学院 » 投资周记0288 你是欲留还走的风 2012-01-15

E学院

上涨赚金额,下跌攒份额 震荡布网格,不懂决不做
cache
Processed in 0.013028 Secon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