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第十一章
三十辐共一毂,当其无,有车之用。埏埴以为器,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凿户牖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
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
毂:音gǔ;埏埴:音shān zhí;牖:音yǒu。
本章比较简单,就不逐句翻译了,直接放个全文翻译:
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,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,才有车的作用。糅合陶土做成器具,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,才有器皿的作用。开凿门窗建造房屋,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,才有房屋的作用。所以“有”给人便利,“无”发挥了它的作用。
大众都觉得,“有”是最重要的的,而老子说,“无”更重要。比如车轮,没有车毂纳车辐,车就没法用;器皿,没有盛东西的空间,器就没法用;房子,只有屋顶和墙,没有门窗,也不能住人。
路边要修个自行车道,不能只有车轮那么宽,必须留有一些余地。这余地看似无用,好像浪费了,实则是必须的。
最典型的就是文史哲。人文学科看起来没什么用,不能马上让你赚钱,但就是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,它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,能让你更有智慧,更有修养。也只有这样的人,才能在各个领域取得大成功。
记得莫言在一次演讲中也说过:我想文学的最大的用处,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。
还有,我们正在讲的《道德经》,它跟投资有什么用呢?它不能让你明天就抓一个涨停,也不能让你马上升职加薪,但可以改变你的思维模式。
比如,做投资都是为了赚钱,一上来就想买更多的股票基金,但实际上,决定投资成败的,是现金或债基仓位有多少。我的资产配置思路,一直都是股债动态平衡,唯有如此,才能长久利于不败之地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过分强调“无”也是不对的。
当年王安石要变法,变法就是“有”,很多人批评他是瞎折腾。他要为变法扫除思想上的障碍,就提到了《道德经》的本章内容。
王安石说,这个辐条和车轴确实是“当其无,有车之用”,但如果以为起作用的就是这个“无”,工匠干脆就不制作辐条和车轴算了,这一来还怎么“有车之用”呢?
今天人们都说当车之用的是“无”,当天下之用的还是“无”,却不知道这个“无”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。“无”之所以“有车之用”,是因为匠人先制作了车轴和辐条。
王安石敏锐抓住了要点:老子在本章,不是在强调“无”的效用,而是强调先有了“有”之后的“无”的效用,也就是“有”为体,“无”为用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,你把《道德经》背的滚瓜烂熟,巴菲特金句张口就来,但财报看不懂,均线也不知道是什么,连定投都看不明白,这能赚钱吗?
杠精最喜欢搞极端,你说一方面,他给你演绎到极致,然后再来反驳。实际上,任何事都不可走极端,有无都很重要。
老子强调无,是因为大众天然就知道有。
本章对我的帮助很大。我是那种闲不下来的人,想做的事情太多,想学的东西太多,对时间流逝有种恐慌感。
人生很多事,都是不公平的。唯一公平的,大概就是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。无论贫穷,富贵,皆是如此。
怎么安排这一天24小时呢?
杯子只有空了,才能想喝什么就喝什么。如果装满绿茶,就没法装啤酒和咖啡了。除非,你把杯子倒空,腾出空间来。时间管理的本质,是要学会放弃。
整天忙得昏天黑地,跟满仓梭哈没什么区别,太过僵硬,缺乏冗余。
生活和工作,就是一边做减法,一边做加法。很多人的问题是,做减法不够果断,因为减法总意味着短期的表面损失。但只有做完减法,才有时间和精力做加法,尝试新的东西,获得更高的潜在回报。
什么都想要,最终会因为资源捉襟见肘,顾此失彼,可能什么都得不到。什么都敢放弃,则容易抓住重点,最终脱颖而出。
学会放弃和拒绝,多点闲暇时间,做点无用之事,陪陪孩子,发发呆,多锻炼身体,随便走走。这是我对自己的一点期许,也是努力的方向。
本文完~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作者:布衣书生走天下
公众号:moneylife1818 | 复利人生
微博:布衣书生走天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