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学院

向高人学习,少走弯路
—— E学院

战争的艺术:死地则战(二)2022年2月26日


《九地篇》


所谓古之善用兵者,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,众寡不相恃,贵贱不相救,上下不相收,卒离而不集,兵合而不齐。


古来善于用兵的人,能使敌人前后部队不能相策应,主力和小部队不能相依靠,官兵之间不能相救应,上下不能相协调,士卒溃散难以集中,交战阵形混乱不齐。


简单说,就是让对手陷入极大的混乱之中。比如四渡赤水,就是给对手制造混乱,让他手忙脚乱,从而寻找到战机。


合于利而动,不合于利而止。


对我有利就行动,对我不利就停止。


后面《火攻篇》也有这句话:主不可以怒而兴师,将不可以愠而致战;合于利而动,不合于利而止。


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,将帅不可因一时怨恨而贸然作战。决策行动,不能受情绪的左右。打仗是国之大事,要做好成本收益分析,划算吗?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。


小孩子才分对错,大人只看利弊。


纵观韩信的一生,以《孙子兵法》为代表的兵家思想,不仅深刻影响了他的军事生涯,更影响了他的性情和人生。可以说,《孙子兵法》,是了解韩信其人其事的一把钥匙。


当韩信被街头无赖挑衅时,他面临两种选择,一是忍辱负重,从其胯下钻过去;二是勃然大怒,拔剑与无赖单挑。


韩信盯着无赖看了很久,最终选择承受胯下之辱。可以想象,若韩信选择后者,他可能被杀,也可能因杀人而成为逃犯。不管怎样,都不会有后来的大将军韩信了。


合于利而动,不合于利而止。抱负远大的韩信,非常理智的选择了胯下之辱。


敢问:“敌众整而将来,待之若何?”曰:“先夺其所爱,则听矣。”


请问:“假如敌军人数众多且又阵型严整地向我开来,该用什么办法来对付呢?"回答说:“先夺取对于敌人的关键要害,就能使它不得不听从我的摆布了。”


你喜欢什么,在乎什么,什么就是你的弱点。抓住它,你就任我摆布了。


比如,围魏救赵。魏国大将庞涓带大军在围攻赵国邯郸,赵国向齐国求救,齐国该怎么办?


按照齐国大将田忌的想法,就是带兵直奔邯郸,与魏军交战,以解邯郸之围。军师孙膑则反对,因为齐国大军千里迢迢跑到邯郸,魏军是以逸待劳,而且还可能在路上设伏。


孙膑的建议是,魏国主力在外,国内空虚,不如直奔魏国大梁。围住大梁,庞涓就不得不回兵来救,此时齐军是以逸待劳。而且,魏军回来救,路线是确定的,齐军就可以找个有利地形设伏。


围魏救赵,就是“先夺其所爱”,一下子抓住了主动权,魏军就不得不听从调动。打不打,怎么打,什么时候打,哪里打,都由齐军决定。


兵之情主速,乘人之不及,由不虞之道,攻其所不戒也。


用兵之道,贵在神速,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,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,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。


兵贵神速,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。如果速度太慢,对手就能做出反应。


不光要速战,也要出其不意,攻其不备。


研究三大战役,会发现我军都是从敌人没想到的要地,突然发起强有力的攻击,让他的部署和心理陷入混乱,再一步步扩大战果。从来没有哪次是,敌人重兵等在那,我们上去硬刚。


比如辽沈战役,锦州的重要性都知道。但当时东北解放军的主力和根据地都在北满,又采取了一些佯动,让国军误以为进攻方向是长春。而解放军隐蔽奔袭锦州,一下子形成关门打狗之势。此时,国军才如梦初醒,慌忙调整部署,陷入混乱。


凡为客之道:深入则专,主人不克;掠于饶野,三军足食;谨养而勿劳,并气积力,运兵计谋,为不可测。


大凡对敌国进攻作战,一般规律是,越是深入敌境,军心士气就越牢固,敌人越不能战胜我军。在敌国丰饶的田野上掠取粮草,全军就会有足够的给养;休整部队不使疲劳,鼓舞士气积蓄力量,部署兵力巧设计谋,使敌人无法判断我军的企图。



投之无所往,死且不北,死焉不得,士人尽力。兵士甚陷则不惧,无所往则固。深入则拘,不得已则斗。


把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,士卒就宁愿战死,也不会后退。既然死都不怕,怎么会不尽全力而战呢?士卒深陷危险的境地反而不会恐惧,无路可走时军心反而会稳固,深入敌国反而不会涣散,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反而会殊死搏斗。


这里说的依然是“死地则战”,后面还有很多相关的内容。本质就是没有选择,把你的退路都断了,然后给你一把刀,要么死,要么干,让你杀出一条生路。


《尉缭子》说:“一贼仗剑击于市,万人无不避之者,非一人之独勇,万人皆不肖也。何则?必死与必生固不侔也。”一个强盗拿着剑在街上砍,万人皆避之。不是说这个人勇敢,万人都懦弱。是因为他有必死之心,而其他人都想活。


《孙子》看似说的是战争,其实讲的都是人心。


比如创业选合伙人,你得让他没有选择和退路,这样才能死心塌地跟你干。


是故其兵不修而戒,不求而得,不约而亲,不令而信,禁祥去疑,至死无所之。


所以,处在这种情况下的军队,不用整治就会加强戒备,不用要求就会完成好任务,不用约束就会彼此团结,不需三令五申就会遵守纪律。禁止迷信,消除部属的疑惑,战斗至死,也不逃走。


四个“不”字,都在强调无人管理,自动管理。无为而无不为。


最好的管理,是制定好规则,完善奖惩,然后所有员工都自发去干,不用领导天天盯着。领导越闲,管理制度就越好。


吾士无余财,非恶货也;无余命,非恶寿也。令发之日,士卒坐者涕沾襟,卧者涕交颐。投之无所往者,诸、刿之勇也。


我军士卒没有多余的钱财,不是他们不爱钱财;我军士卒没有贪生怕死的,不是他们都不想长寿。当作战命令下达的时候,坐着的士卒泪湿衣襟,躺着的泪流满面。但当你把他们投到除了向前拼命再无别路可走的地方,他们就会像专诸和曹刿一样的勇敢。


简单说,下达作战命令时,士兵们都很害怕,怂的不行,在那哭哭啼啼的。但你要把他们放到一个没有退路的地方,他们个个都会像专诸和曹刿一样勇敢。


故善用兵者,譬如率然;率然者,常山之蛇也。击其首则尾至,击其尾则首至,击其中则首尾俱至。


善于用兵的人,能使部队像“率然” 一样。“率然”是恒山上的一种蛇。你打它的头,尾就来救应;你打它的尾,头就来救应;你打它的腰,头尾都来救应。


这里讲的是协同作战。部门间相互协作,兵种间默契配合,如同左右手一样,才能发挥最大战斗力。


敢问:“兵可使如率然乎?”曰:“可。”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,当其同舟而济,遇风,其相救也如左右手。


请问:“可以使军队像‘率然’一样吗?”回答说:“可以。”吴国人和越国人是世仇,但当他们同舟渡河遇到大风时,也会相互救助,就像一个人的左右手那样。


后人把“当其同舟而共济”演变为成语“同舟共济”。


为何“共济”?


因为同舟,利益相关,荣辱与共。要想合作无间,首先得把利益绑定在一起。


没有永远的朋友,只有永远的利益。跟你有利益关系的,才会隔三差五联系,逢年过节聚会;跟你没利益关系的,会越来越生疏,一晃就很多年不联系,再联系也发现聊不到一块去了。


春秋无义战。国与国合纵连横,根本也是利益。


这里分享个趣事。


当年中日建交,我方说: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。


一衣带水这个词,表面是好词,但去看它的出处,内涵就不同了。


《南史·陈纪下》记载:“隋文帝谓仆射高熲曰:‘我为百姓父母,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?”意思是,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,难道就因为这条衣带一样狭窄的长江,就不去拯救对面的百姓吗?”


说完这话,很快,隋就发兵灭了南朝陈。


“一衣带水”在历史上并非昙花一现,《宋史·潘美传》中也有踪迹:“ 美受诏,提骁果数万人,期于必胜,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?”说完,也带兵打过去了。


总之,这个词的意思是距离近,但史书上每次刚说完“一衣带水”,接着就去灭了对方。


精彩的是,日方居然听懂了,他们说:中日关系吴越同舟。


吴越曾是仇敌,但因为同舟,在一条船上,所以才共济。若不在一条船上,吴越依旧会刀兵相向。


汉语博大精深!中日关系要说是兄弟,就太假了。只有一衣带水,吴越同舟才最贴切。


是故方马埋轮,未足恃也;齐勇若一,政之道也;刚柔皆得,地之理也。故善用兵者,携手若使一人,不得已也。


因此把马拴起来,把车轮埋起来的办法来防止士卒逃跑,是靠不住的。要使部队齐心协力奋勇作战就像一个人一样,在于管理教育有方。要使强者弱者都能发挥作用,在于恰当利用地形。所以善于用兵的人,能使全军将士携手如一人,因为他能造成那不得不服从的情势。


人人势不得已,只能听他的,除此无路可走,都被他绑在了战车上。



将军之事:静以幽,正以治。能愚士卒之耳目,使之无知。易其事,革其谋,使人无识;易其居,迂其途,使人不得虑。


统率军队,要冷静而深邃,公正而严明。要能蒙蔽士兵的视听,不让他们知道他们不该知道的事情;变更作战部署,改变原定计划,使人们无法识破作战计划;经常改换驻地,故意迁回行进,使人们无法推测作战意图。


静,就是沉着冷静;幽,就是思虑深远;正,就是公正严明;治,就是有条不紊。


作为大将,不是风风火火,咋咋呼呼,而是镇静平和,不紧不慢,有条有理,一切尽在掌握中。


静、幽、正、治,就是常说的大将风度。四者之中,“静”是前提,最为重要。


如何才能“静”?


《大学》有云: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


知道怎么止盈和止损,投资策略就确定了;策略确定后,情绪就能平静;情绪平静后,心就安了;心安后,头脑才可以考虑周全;头脑考虑周全后,就可以赚钱了。


遇到行情波动,能沉着冷静的前提是,有完善的策略,详尽的计划。


能愚士卒之耳目,使之无知:


我们今天说“愚”,往往就联系到“蠹”,把它变成了贬义词。其实“愚”字的本意是“质朴简单”,并没有贬义。如《列子》中讲的《愚公移山》,愚公就是个质朴的老头儿而已。


类似的“愚民”说法,在古书中很多。比如,《论语》中的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”;《老子》中的“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。民之难治,以其智多。故以智治国,国之贼;不以智治国,国之福”;法家中就更多了,不一一列举。


有些人想去粉饰或辩解,给出新的解释。比如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”有很多断句方法,但自从郭店楚简出土后,其中有句“民可使道之,而不可使知之。民可道也,而不可强也”,加了个“而”,算是给千年的断句争论画上了句号。


其实,愚民本身也没有错。比如有医生朋友就说,他最不喜欢病人的地方,就是不遵医嘱,总爱网上看一些东西乱搞,以为自己很懂的样子。术业有专攻,医生希望病人听话,别有太多想法。


古代君王也一样,治国是门专业,只有少数精英能掌握,至于普通老百姓,各司其职,做好本职工作就好。


举个当代的例子,八九十年代,中国积极寻求加入WTO,可是,民间的反对声音很大。很多人都担心入世后,会给国内企业造成重创,就像当年鸦片战争被外国人用坚船利炮打破国门。如今,几十年过去了,历史证明,加入WTO正是我国经济腾飞的起点。


有些事,解释了,百姓未必能理解,再者,也不是什么事都能讲清楚的,否则就没有机密可言了。


不管怎么说,现代人听到“愚”,怎么都感觉不舒服。其实,“愚”的最高境界是,让你自以为很聪明,感觉不到“愚”。


公司管理也是如此。很多员工业绩做不好,反过来质疑公司的战略。而公司领导的想法是,决策层做好战略,员工做好执行就行了。领导希望员工都是“愚公”,下个任务后,不断多难,都要去死磕。


军队中,如何“能愚士卒之耳目”?


孙子说:“夫金鼓旌旗者,所以一民之耳目也。”用摇幌旗子与鸣金擂鼓来控制他们的进退。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,理解要执行,不理解也要执行。听到冲锋号,还要想这样死值不值,就是三流部队。


未完待续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布衣书生走天下

作者:布衣书生走天下

公众号:moneylife1818 | 复利人生

微博:布衣书生走天下


文章路径:E学院 » 战争的艺术:死地则战(二)2022年2月26日

E学院

上涨赚金额,下跌攒份额 震荡布网格,不懂决不做
cache
Processed in 0.019493 Secon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