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学院

向高人学习,少走弯路
—— E学院

今天,再聊点干货 2020年12月14日


今天,市场暂时企稳,上证50、沪深300和深证100等都在支撑位。


拿深证100来说,自11月4日突破新高后,一直窄幅震荡到今天,但又始终未跌到我们预设的止损。


经常有读者问我,轻仓试错后,该如何加仓?如果本次深100能开启一波趋势,则将是很经典的加仓案例,即突破当前震荡区间后,便是加仓点。


至于能否给加仓机会,我们没法预测,也不需要预测。就像孙子说的: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。不可胜在己,可胜在敌。



在周六文章《今天,讲点有深度的》中,我说,贫富差距加剧和老龄化一样将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考验。但那篇文章只说了贫富差距,今天跟大家聊聊老龄化。


1、婴儿潮。


建国以来,总共有三波婴儿潮。


第一波是1949-1957年,新中国刚建立,百废待兴,国家鼓励生育,大量人口出生。


第二波是1962-1971年,三年自然灾害结束,口号是人多力量大,加上医疗水平也有较大提升,所以人口一鼓励就上去了。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生人口最多,对后来经济影响最大的主力婴儿潮。


第三波是1986-1990年,此时政策已经不鼓励多生孩子,但第二波婴儿潮都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,所以有了个自然的延续,学名叫次生潮。



理论上来说,2002-2019年会有第四波婴儿潮,毕竟第三波婴儿潮也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。但是从数据上看,第四波婴儿潮并没有出现。


此时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2016年终于放开二孩,但该年出生人口是1786万,仅比上一年增长131万。随后就开始掉头向下,2017年出生人口是1723万,2018年是1523万,2019年只有1456万。



如果放开二孩不能刺激人口增长的话,全面放开多胎,效果也不会很大。新生人口持续低迷,老龄化就是大势所趋


2020年以后,前两次婴儿潮出生的人口都将全面进入老年,未来十年我国将要迎来老龄化加速,养老将面临着巨大压力。



这就是未来真正的大局,有挑战,也有机遇。


2、劳动人口。


关注政府报告的读者,可能会发现个变化,这几年我们正在淡化GDP,以前总说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”,现在提“以人民为中心”更多了。


为什么以前经常要保七保八,那么重视GDP呢?


原因就在上文的出生人口图上。我国一直面临着强大的人口就业压力,每年那么多年轻人到了就业的年纪,该新建多少工厂才能让他们有工作?


所以,以前政府天天说要招商引资,每年都要发展经济。据推算,GDP增速每上升一个百分点,社会将创造100万的新增就业。


现在开始淡化经济增速目标,不是因为GDP突然没用了,而是我们没有那么多新增就业人口了。


第二波婴儿潮是1962-1971年,今年的年龄是49岁到58岁,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生人口最多,对后来经济影响最大的主力婴儿潮。


未来十年,这波主力婴儿潮都将步入老年,劳动人口将出现断崖式下跌。


自2012年起,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连续7年出现双降,7年间减少了2600余万人。这才是刚刚开始,真正的大跌是在未来十年。



既然未来面临的问题是劳动人口减少,自然就业压力就没那么大了,淡化经济增速目标也就顺理成章。


多说一句,如果你要创业,琢磨清楚这波“主力婴儿潮”的需求就够了。他们马上步入老年了,有养老金,有闲暇时间,按照人均寿命还要活很久。这波人,应该不会满足广场舞这种简单粗浅的活动方式。


他们的需求之大,时间之长,消费力之高,是我们过去从未遇见,也从未想象过的。这是商机!



3、养老金。


人口老龄化,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养老。养老金够这些老人用吗?


养老金的本质是什么?


表面看,国家是把年轻人每月的工资都扣除一部分作为养老金储蓄起来,然后等几十年后,这些年轻人都老了,再花这部分储蓄的养老金。


实际上,所谓养老金,只是个数字,其实质是转移支付,即年轻人工作创造财富,养活当代的老年人;等这些年轻人也老了,又会有新的年轻人工作来养活他们。


对国家来说,钱没有任何意义。钱只是数据,代表着分配总体财富的权力。真正有意义的是,一定时间内,整个社会能够生产出多少财富。


举个极端的例子,假设今天只有10个老人,1万个年轻人,相当于1000个年轻人养活一个老人,这些老人的晚年生活肯定很好。但如果等这1万个年轻人老了,此时国家只有10个年轻人,那么不管账户上有多少养老金,都不过是废纸一张,因为此时是1个年轻人工作养活1000个老年人,单个老人分不到多少商品和服务。


这就是社会养老体系。其实现的媒介就是养老金,但养老金是虚的,我们要的都是商品和服务,核心还是要看老年人口和工作人口的比例。


面对新生人口的节节下滑,不免让人担心未来的养老问题。


怎么办呢?


4、生产力。


当谈论老龄化社会的担忧时,人们忽视了社会总劳动能力不光取决于人,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器和科技。


比如一个现代的挖掘机操作者,其生产能力可能能达到几百个凭体力的劳动者。而数字交换机的出现,则完全替代了接线员的工作:一个年轻的劳动力都不需要,就能达到以前几千个劳动力的工作。京东的无人仓库工作效率,是人工仓库的4-5倍;海底捞据说也开了个机器人餐厅。


当科技进步,生产力翻着倍提升,养老就不再是大问题。如果遇到危机,生产力不增反降,养老就会出问题。


所以,科技创新是刻不容缓的,否则很快我们就会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。


我们与其担心老龄化危机,不如担心,你的工作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或机器人取代。这才是我们面临的考验。


李开复曾经说过,有一个“五秒钟准则”,即一项本来由人从事的工作,如果可以在5秒钟以内的时间里,对工作中需要思考和决策的问题作出相应决定,那么,这项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技术全部或部分取代。


比如你的工作是高速收费员,最好趁年轻换个工作,多学习提高自己。别以为高速收费工作安稳,在时代大潮下,可能随时失业。



5、养娃防老。


解决人口问题,除了发展科技外,还要鼓励生育。


人口不是数字,它意味着市场。资本主义制度下,生产力从来都是过剩的,市场或需求才是最稀缺的。拥有广阔的市场,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。


正因为我们人口多,市场大,中美天天吵架,特斯拉还是跑来上海建厂;拼多多找对了一个人群的需求,就可以迅速做大,成为龙头电商之一。而当年鸦片战争,也是英国人要打开大清的市场,想过来卖商品。


如果某个国家跟我们闹翻了,我们不进口它的商品,基本上都是秒怂。这就是市场的威力。


以上都是国家层面的,肉食者谋之。但作为个人,最好的养老方式,也依然是养娃防老。


有些人可能瞧不上,什么年代了,还搞“养娃防老”这一套?我多攒点钱,以后住养老院不好吗?


这种想法,面临三个问题:


首先,攒钱面临通胀风险。不是现在这种温和的通胀,而是出大事后的印钞。


比如二战前夕,1929经济大萧条,德国马克变成废纸,当时很多欧洲巨富都一贫如洗。再比如,1985年,我国CPI是9.3%;1988年,CPI是18.8%;1994年,CPI是24.1%。年纪大的人,对那段历史应该还有印象。


一辈子很长,难保不遇到点大事,稍有不慎,纸币可能就大打折扣。此时,你拿什么养老?


其次,老龄化社会,好的养老院肯定是稀缺的,你确定钱够?市场化分配,优质的资源是给少数有钱人准备的,广大普通人,还是住普通养老院。


再者,住在普通养老院,肯定得不到好的照顾。照顾有病的老年人吃喝拉撒,可能比婴儿还麻烦,哪个护工有这个耐心?


我国古代提倡孝道,但还是有那么句话:“久病床前无孝子”,自己的儿子都靠不住,没耐心,更何况养老院的陌生人?


还有人说,养娃不能防老,因为娃靠不住啊。但如果自己的娃都靠不住,别人的娃就更靠不住了。


从概率来说,不仅要养娃,最好还是养两个,这样风险更低,也降低“儿行千里母担忧”的程度。


我也知道,很多人不生娃,不是因为不想生,而是被医疗教育房子这“三座大山”压着,生不起。在北上广,买个小房子都很吃力了,两个娃根本没地方住。


对此,我也没办法,高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。除了个人多努力,最好还是有点福利补助是最好。


最后聊聊房子,上文说的人口结构,对三四线房子是绝对的利空。


三四线城市,一方面人口被北上广虹吸,另一方面还面临人口结构压力。


我们买房不是炒短线,大多数都要持有十年以上。而没了接盘侠,以后房子卖给谁?这是长期利空。


如果要买房,最好是关注人口净流入的城市。


一不小心写得有点多。总之,老龄化是我们未来不得不面临的挑战,但里面也有机遇和商机。尽早看清这一趋势,当个明白人。


晚安~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布衣书生走天下

作者:布衣书生走天下

公众号:moneylife1818 | 复利人生

微博:布衣书生走天下


文章路径:E学院 » 今天,再聊点干货 2020年12月14日

E学院

上涨赚金额,下跌攒份额 震荡布网格,不懂决不做
cache
Processed in 0.010250 Second.